産業用紡織品行業:繼續呈現快速增長趨勢

2020-06-19


        據中國産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提供的有關數據顯示,2007年我國非織造布工業繼續呈現高速發展的态勢,各類非織造布生産能力有所增加,産量穩步提高,各類非織造布總産量預計将超過160萬噸,比去年的140萬噸又有新的增長。其中增長最快的是紡粘和針刺非織造布。進出口方面,截至8月,我國共出口非織造布1.84萬噸,累計出口金額4623萬美元,同比增長18.47%;進口非織造布共1.28萬噸,進口金額5469萬美元,同比增長13.45%。
        2007年,産業用紡織品行業繼續呈現快速增長趨勢,企業、社會對産業用紡織品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原料價格上漲、能源供應不足等因素增加了企業運營成本,行業利潤率有所減少,但對銷售影響不大。由于産業用紡織品出口量隻有10%左右,基本不受貿易争端的影響,今年上半年企業開工率達到80%~100%。2007年,整個産業用紡織品在紡織工業纖維加工總量中所占的比重預計超過14%。
分析        

        中國産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理事長朱民儒認爲,2007年中國非織造布和産業用紡織品行業盡管遇到了原材料漲價、出口退稅率降低、人民币升值等因素的影響,但總體發展平穩。
        非織造布行業生産、銷售均有所增長,投資同比增幅較大;受原料價格波動等因素的影響,盈利能力有所下降,具體表現在五個方面:
        第一,新增項目增速較快,各類非織造布生産能力有所提高。水刺、紡粘産品産銷市場投資狀況良好,行業基本達到滿負荷運轉。新增項目中雖有部分使用進口設備,但總體以國産生産線爲主。産品品種、質量和技術沒有突破,絕大多數産品還是重複過去的大宗産品生産模式,品種單一,企業短期行爲仍比較突出。一些老廠由于銷售渠道多,質量穩定,開工率達到80%~100%;部分新上企業由于産品單一,質量不穩定,開工率在60%左右。水刺非織造布生産企業因市場需求大,訂單飽滿。
        第二,受原料、能源等因素的影響,部分企業利潤下降。今年以來,普白粘膠纖維、高白粘膠纖維和滌綸短絲的價格與年初相比,均出現了大幅上漲,但無紡布成品價格并沒有提高到相應水平。企業運行成本增大,盈利水平有所下降。加上人民币升值等因素的影響,整個行業利潤率有所下降,部分企業處境困難。不過,一些規模較大、有穩定市場或自身具備後加工能力的企業經營情況較好,并且還有進一步擴大生産的趨勢。例如浙江前方複合材料有限公司依靠自主創新,将麻、竹、棉等我國優勢纖維原料,運用濕法成網與水刺複合工藝相結合的新方法生産擦拭布等産品,解決了非織造材料的某些不足,擴大了産品适用範圍。
        第三,産品結構調整加大,行業整體素質有所提高。随着結構調整的力度加大,一批企業關掉了老設備,放棄了低端産品,加快了把主攻方向轉移到科技創新和産品研發的步伐。如大連瑞光非織造布集團有限公司,新上了一條水刺法複合非織造布生産線,年生産能力達1萬噸。該公司生産的新型醫用衛生防護用品也受到外商的青睐。
        第四,非織造布應用領域不斷擴大,向軍工領域延伸的趨勢明顯。2007年,應用到軍隊國防方面的非織造布産品有了較大突破,一些新材料受到重視,采購量有所上升,如仿真皮材料在制作飛行員服裝方面取得良好效果。
        第五,出口訂單呈現快速增長勢頭。國内外市場對非織造布的需求都在不斷擴大,尤其是國外市場,醫療、美容用品、抹布、一次性用品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出口市場自2005年以來一直保持高速增長的勢頭。截至今年8月,我國共出口非織造布1.84萬噸,累計出口金額4623萬美元,同比增長18.47%。出口地區範圍廣泛,涉及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美國、中國香港、印度、日本、沙特阿拉伯位居出口前5位。在出口非織造布的省市中,出口量達到500噸以上的有7個,前5名分别是廣東、浙江、江蘇、福建和北京。
        今年,産業用紡織品行業運行主要有4個特點:一是過濾材料、土工布、篷帆布、建築用紡織品的需求比較大,過濾材料受國家環保政策影響,市場銷售情況趨好。現在國家對鋼鐵、冶金、化工、水泥、煤炭等領域的環保要求越來越高,對于過濾袋、除塵袋的使用有明确的要求和标準,使過濾材料的應用越來越規範化,市場越來越大。二是土工合成材料用量逐漸增加。随着西部大開發的力度逐漸加大,垃圾填埋、污水處理等工程逐漸增多,土工合成材料的用量也逐漸加大。很多企業抓住了這個機遇。如紹興利達公司,在河南新建廠房,擴大生産規模,企業生産運行情況良好。一些老企業也有擴大規模的勢頭,主要集中在江蘇、浙江、山東幾省。三是塗層織物、燈箱廣告布等生産形勢較好,篷蓋布生産情況很好,企業開工率達到100%,年産量達幾億米,國外訂單應接不暇。同時,新上項目明顯增多,其中進口生産線占有很大比例,主要集中在浙江、廣州等地。四是汽車用紡織品發展較快,功能性要求越來越高。目前,我國車用紡織品年用量爲20萬噸,按每輛汽車用紡織品20~40公斤計算,預計到2010年,我國車用紡織品年用量将達25.6萬噸,市場潛力巨大。但目前國内一些高檔汽車用紡織品産品仍然依賴進口,我國每年大概要進口40多億美元的車用紡織品産品。随着汽車的普及,人們對車用紡織品的顔色、功能和織物的結構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藝術觀念、人文觀念将取代傳統觀念,成爲車用紡織品新的發展方向。
        對2007年行業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朱民儒也實事求是地進行了分析。他認爲,目前行業的市場功能體現不充分,粗放型市場結構明顯,一些新投産的生産線存在不規範操作現象,如粘膠纖維生産線規模擴張較快,水刺生産線項目也上了不少,影響了企業的盈利能力。同時,高性能産品在整個産業鏈中所占比重較小,大路産品較多,市場競争激烈,開發高性能産品的市場空間較大。此外,各行業節能降耗工作不平衡,仍有潛力可挖掘。尤其是水刺行業,噸纖維耗水量可在降低25%的基礎上再降低一些。這些問題都應當引起行業的足夠重視。
預測
        朱民儒認爲,随着國家“十一五”規劃發展綱要的進一步落實,在國民經濟良好發展勢頭的帶動下,2008年非織造布和産業用紡織品行業仍将保持健康穩定的發展态勢。在以技術創新、品牌培育和渠道建設爲主的行業增長模式,代替以産能擴張和同質化産品爲主的行業發展模式的大變革中,我國的非織造布和産業用紡織品行業将會更加重視産品結構的調整和自身競争力的提升。
        朱民儒指出,2008年行業協會要發揮自身優勢,指導行業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要把發展自主品牌、創立中國名牌的工作列入日程,力争在非織造布和産業用紡織品行業實現名牌零的突破,要率先在非織造布和塗層織物上創建中國名牌。要推進高性能纖維研發和産業化進程,如芳綸1414、碳纖維、高強高模聚乙烯纖維、雙組分+水刺超細纖維等的開發和産業化。協會将重點支持一些企業開發國防、軍工急需的産品。要加強行業标準化制訂工作,在成熟産品上,應制訂一批國家和行業标準,以加強行業自律,推進質量創新。制訂标準還需兼顧民用标準、軍用标準兩方面。此外,要加大節能降耗力度,促進行業健康、平穩發展。